短剧被指为“电子保健品”,痛恨!几分钟充值近1400元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72更新:2025-09-15 15:49:23

短剧虽然具有吸引力,但高昂的收费模式令人担忧。江浙地区岳先生(化名)表示,自己在外地工作时偶然发现父亲已为短剧充值超5000元,后续劝说无效,保守估算总充值金额已达万元。这种现象折射出当下短剧消费的隐患——在享受"虐恋、重生、暴富"等虚拟情节的过程中,却悄然掏空了中老年人的钱包,其诱导消费的手段与保健品骗局如出一辙。

近年来,网络短剧凭借“爽”为核心内容迅速走红,其单集时长通常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不少中老年观众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接触到这类短剧,被“虐恋、重生、复仇、暴富、逆袭、打脸、穿越”等情节吸引,往往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此类短剧通过平台暂停剧情、跳转至小程序诱导付费的方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充值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岳先生反映,其父亲在观看短剧时,常因关键情节被中断而被迫在多个小程序反复充值,单部剧集需支付近1400元才能解锁全部内容。他坦言,相比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这种诱导更为隐蔽,许多老年人在手机支付记录中发现多个小程序的充值记录,金额累计难以估算。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宋女士在整理其60岁母亲的支付记录时,发现后者在“白狐短剧”小程序累计充值7次,金额在9.9元至19.9元之间,仅1月12日至21日便支出近80元。她指出,这些小程序通常以“充值即解锁全集”为诱导,实则每集仅需少量金币,导致用户在冲动消费后发现充值金额与观看内容严重不符。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此类收费方式,“刚花了9.9,嘴都没亲,气死了”“充了19.9,没看几集又没币了,点开全集一看一集300个币,还有100集没看”等留言频繁出现,反映出消费者对短剧付费机制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用户因无法在平台找到已购剧集而产生维权困境。有消费者表示,曾为解锁某剧向平台充值298元,但后续发现该剧已下架,导致充值款项无法追回。此类现象引发公众对网络短剧诱导消费模式的广泛讨论,尤其是针对中老年群体的针对性设计,被质疑存在过度消费风险。

网络短剧的收费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其针对老年群体的营销策略备受关注。2023年11月《电视艺术》刊载的《网络短剧的产业生态和转型治理研究——基于"小程序"类网络短剧的田野调查》指出,此类短剧通过精准内容定位与算法推荐技术,将用户注意力引导至特定平台。研究揭示其盈利链条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将短剧拆分为短视频片段上传至社交平台,每个片段均嵌入对应小程序链接;其次运用买量投放技术实现定向触达,通过"1分钱试用""解锁一集仅需0.9元"等诱导性话术吸引用户点击;最终当用户进入小程序后,便面临隐蔽的付费机制。调查显示,这种"平台引流-小程序跳转"的模式衍生出多种消费陷阱:诱导性自动扣费模式通过"连续包年VIP"等宣传诱使用户开启自动续费功能,部分消费者在未确认条款的情况下被收取费用;重复收费解锁模式则采用"前5集免费"策略,随后在观看过程中多次弹出付费窗口,且存在收费标准不透明问题,导致用户在误判投入产出比后持续支付。

部分付费页面存在收费标准模糊不清的问题,用户难以明确了解具体费用构成。某些平台采用“观看广告解锁剧集”模式,通过诱导性宣传促使用户下载非关联应用程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剧集仅提供短暂观看时长,例如仅有两分钟的内容,却要求用户观看30秒的广告,这种广告与内容时长比例失衡的现象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观看广告以解锁剧集内容

部分视频平台采用广告解锁剧集的模式,其年费会员方案通常定价超过百元。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平台会推出连续年卡产品以199元的优惠价格吸引用户,但在页面下方使用低调的灰色字体注明次年续费将回归699元的原价。若用户未仔细阅读条款,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到自动续费导致的费用上涨。

以199元吸引消费者,次年得以699元的原价续费中新经纬发现,付费时,不少短剧都是先充值虚拟币,再通过虚拟币购买剧集。另外,平台上还会设置多充值多赠送,或者购买年费会员免费看剧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多充值。

平台在设置多充值多赠送等促销活动时,通常将相关条款如付费须知、会员服务协议等按钮置于充值页面的角落位置,导致用户难以注意到这些重要信息。

此外,平台对短剧作品设有明确的使用期限,用户一旦开通会员服务,即默认接受该期限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短剧即便在会员权限范围内仍需额外付费观看,且此类付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用户完成支付后既无法转售该权益,也难以申请退款。据岳先生调查,平台存在短剧“马甲”频繁更换的现象,只要拥有片源,便会以成千上万个不同名称的小程序形式上线。一旦被举报下架,这些短剧只需改换包装便能再次出现,而用户在小程序内的充值记录则通常无法追溯或退回。同时,有用户反映,针对此类问题逐个发起投诉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使得维权过程异常艰难。

律师:消费者有权要求提供经营者的真实身份短剧市场爆火,行业月充值金额水涨船高。东吴证券在2023年12月发布的研报中分析称,2023 年小程序短剧每MAU(月活跃用户)年度付费金额约为100元,长期有望提升至200元至300元,接近长视频平台年费水平。不过,充值退费问题也随之成焦点。2024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就点名了短视频平台短剧诱导付费的乱象。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制定《网络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也集体宣布将采取措施打击违规低质短剧。舆论呼吁,短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部门需制定更加详细的规范以净化行业生态,影视从业者、平台方也应以责任意识推动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短视频平台也在加码对短剧的管理力度。快手于2023年12月31日晚停止第三方短剧小程序商业投放;2023年11月,新时代视听公众号发布文章称,抖音巨量广告在最新的《“短剧小程序”治理公告》中表示,包括抖音小程序短剧、外跳至其他第三方平台的短剧,都应向短剧类小程序内容库申请并通过审核,方可进行广告投放。不过,短剧充值退费问题仍然存在。对此,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向中新经纬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经营者应提前告知消费者有关短剧的时长、总集数、各集的费用以及总费用。同时,胡钢表示,短剧的播出平台应当是清晰的、明确的、固定的,不应存在平台内“频繁转换身份”“一走了之”的情况。如果经营者故意隐瞒相关信息,有可能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最低500元的惩罚性赔偿。另外,胡钢提及,在整个短剧产业中,经营者在拍摄中、后期,要投入大量资源投流,也就是向网络平台购买流量,该费用占总支出的大头。

在短剧制作领域,流量投放成本占据了整体制片费用的显著比例。冰甜短剧创始人王小书曾公开指出,短剧的投流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80%-90%。以一部制作成本为10万美元的短剧为例,平台的投放支出可能达到70万至80万美元。胡钢强调,行业需重点关注传播环节中的网络平台,因其在产业链中占据利润分配的核心地位,平台应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网络管理原则"谁运营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若影视经营者在平台上注销账号或变更主体身份,消费者有权要求平台披露其真实身份信息、地址及有效联系方式。平台若无法提供,需依法履行先行赔付义务。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