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为镜,展文学多彩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30更新:2025-09-15 16:25:43

诗词无门槛,文学无边界,在文化节目不断兴起又不断创新的综艺市场,《中国诗词大会》凭借特有的文化气质独占一席之地。中国是深受诗词文化滋养的国度,古典诗词里凝聚着国人跨越千年的情感和思想,纵使隔着遥远的时空,亦能打动今天的我们。当诗词文化做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文化精神实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生也将在诗意的渲染下光彩斐然。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二期节目中,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群饱读诗词的选手,他们跨越行业和年龄,在诗词文化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多彩”。追寻浪漫主义的航天工程师甄瑞“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两年前,航天3D打印工程师甄瑞带着儿子学习诗词文化、分享航天知识的场景仍令观众记忆犹新。彼时,他在节目现场分享的3D打印大克鼎,充满了浓郁的科技元素,让不少观众拍手称赞。两年后,甄瑞又带来了新的“拍档”与观众会面,这次是一件3D打印的钛合金羽毛球,它不光有细腻精致的纹路设计,也有轻盈灵动的仿真弹力。前有“重如泰山”的大克鼎,后有“轻如鸿毛”的羽毛球,甄瑞借助诗词赋予了航天科技别样的温度。

科学实证赋予他理性审视世界的视角,而诗词则为他提供了抒发情感与情怀的载体。在与诗友申昊的对诗环节中,甄瑞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答案揭晓时,你只笑一笑"巧妙回应对方"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意境,其中"俏"字精准诠释了参赛者们所象征的千姿百态的生命力与铮铮铁骨的气节,更彰显出整个节目追求真理时的从容优雅与精神气度。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姜艺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独特气质,成为汉服文化领域备受瞩目的代表。主持人龙洋曾用"古典诗词走出的书香美人"来形容她,称其一笑之间仿佛能将观众带入盛唐诗境。作为唐代服饰的忠实拥趸,姜艺在汉服设计中巧妙运用历史意象:裙摆的垂坠感呼应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中"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诗意,宛若流动的湘江波纹;盘发装饰则采用自创的非遗绒花工艺,这种起源于唐代宫廷的"指尖艺术",以细腻的绒丝编织出如云缭绕的造型,完美诠释了"鬓耸巫山一段云"的古典意境。

在节目现场,姜艺为三位教师精心打造了专属礼物:一盏赠予龙洋老师的荷花,暗合"清池皓月映禅心"的澄明意境;一枚玉兰花赠予康老师,呼应"短墙银杏雨,高阁玉兰风"的君子气韵;而一枚橘子胸针则献给杨老师,取自"江南丹橘经冬绿"的高洁品格。透过古典诗词的意境解读,姜艺捕捉到每位师者独特的人生风貌,并以此为灵感创作出令人惊艳的艺术品,既璀璨夺目又馥郁芬芳,恰似诗中意象般沁人心脾。

人如其名的诗词小才女张可儿“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7岁小才女张可儿的出场词,也是大诗人屈原一生奉行的廉洁操守。节目中,张可儿一袭荷衣,亭亭玉立,作为“青玉案队”年纪最小的成员,张可儿与年纪最长的队员申昊之间相差了近30岁,却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文学素养。对抗赛中,张可儿虽然错失了答题先机,但她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微笑祝贺“大朋友”李鹏伟,并迅速反应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上一句诗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当被问及“合卺酒”中的“卺”代表何物时,张可儿不仅能给出“葫芦”的正确选项,更能精准捕捉题目中的线索,显示出丰厚的诗词储备,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张可儿的亮相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词文化的代际传承,体会到诗词所激发的群体情感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更在当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节目以沉浸式体验为纽带,通过多元视角的诗词解读,搭建起连接古今的对话桥梁。选手们各异的风采诠释着诗词的现代生命力,共同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乐章。《2024中国诗词大会》自3月10日起每周六、日播出,共十期,CCTV-1综合频道于晚间20:00首播,CCTV-10科教频道次日20:10重播,诚邀观众共赴这场诗意盛宴。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