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35更新:2025-09-15 17:02:02
真人电影《芭比》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玛格特·罗比与瑞恩·高斯林联袂主演,其在北美上映后因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引发广泛关注,成为2023年全球票房冠军。该片于2023年7月21日在中国内地公映,上映第六日票房即突破1亿元人民币(约合1400万美元),热度持续攀升。这一意外现象促使片方将原定的上映周期延长一个月,最终累计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约合3520万美元)。作为近年来中国院线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题材影片,《芭比》在2024年与本土女性主义电影《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同框,形成跨年度的性别议题讨论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部影片在豆瓣与虎扑等平台的评分呈现显著差异,折射出我国受众对女性主义表达的双重态度及平台群体特征的分野。数据显示,《芭比》在豆瓣获得76万多次评分,平均分达8分;而在虎扑平台,其评分覆盖1万4千余条用户评论,平均仅为4.6分(详见下表)。这种分化现象与女性主义受众研究中关于性别角色建构与媒介文本解读的理论脉络形成呼应。
芭比 | 热辣滚烫 | 出走的决心 | 好东西
2023 | 2024 | 2024 | 2024
豆瓣评分:8.0 | 7.5 | 8.8 | 8.9
虎扑评分:4.6 | 3.7 | 5.9 | 4.7
《芭比》的全球影响力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激发出关于"女性主义电影属性"与"男性角色塑造"的激烈争论,这种讨论形态与女性主义受众研究的核心命题高度契合。Liesbet Van Zoonen(1994)提出的性别化媒介文本解释框架指出,女性受众往往通过情感共鸣与批判性解读重构传统性别角色。Janice Radway(1984)在研究中发现,女性读者常通过移情机制与言情小说角色建立联结,在父权社会中实现情感满足与自我意识觉醒。
这种文化参与行为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演化出新的表现形式,如Sharon Cumberland(2003)所揭示的,女性粉丝通过创作同人作品构建乌托邦式性别角色,探索被传统社会压抑的情感与性欲表达。然而,Jonathan Gray(2005, p.841)指出,学界长期存在对"反粉"群体的忽视——那些对特定媒介文本持有排斥态度的受众。Mel Stanfill(2020)进一步强调,需警惕男性反粉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倒退性立场,包括种族主义、反女性主义及厌女意识形态。
研究显示,男性观众倾向于通过消费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影视文本强化自身身份认同,同时以嘲讽方式划清与欣赏"女性化"内容群体的界限(Melissa Click, Brandon Miller, Elizabeth Behm-Morawitz & Jennifer Stevens Aubrey, 2016)。这种行为模式在《绝命毒师》等影视作品中已有体现,如对Skyler White角色的负面评价实质是传统男性气质的维系机制(Holly Holladay & Melissa Click, 2019)。更值得警惕的是,男性的反粉行为已延伸至线上线下,网络骚扰与暴力事件中女性成为主要受害群体(Danielle Citron, 2014),施暴者多为男性(Emma Jane, 2014)。
传统女性主义受众研究多采用二元对立视角,分别聚焦女性与男性观众的解读模式,却未能充分揭示两性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分化。本研究通过分析2023年7月至8月期间豆瓣、小红书、虎扑、B站、猫眼、知乎六大平台围绕《芭比》的热门评论与互动数据,发现受众对女性主义文本的解读存在明显分野:女性观众多呈现共情式或批判性解读,而男性观众则倾向于采取保守立场,形成反女性主义或厌女式的阐释路径。
在以女性用户为主的社交平台上,《芭比》引发了广泛讨论。女性观众普遍对影片中展现的女性力量与现实困境产生强烈共鸣,不少人在观影后分享自身经历,如童年时期被性别化玩具限制选择、职场中遭遇外貌焦虑、妇科诊疗时的尴尬体验,以及作为母亲所承受的社会期待。一位B站观众在全女观众场次中描述,当剧中人物发表演说时,全场陷入静默,这种集体情感联结被比作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挣脱黑暗的瞬间。有观众感慨:"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所有女性都在为改变世界而努力。"(小红书网友)然而也有理性声音指出,影片虽触及女性主义议题,但表达方式被批评为流于表面。例如有评论认为结尾"勾引肯尼"夺回乐园的情节暗含对女性主动权的消解,而"怪芭比"这一反传统形象的边缘化处理,则暴露了叙事中对女性身体规训的惯性思维。(豆瓣网友)
相较于女性观众,男性观众展现出更为强烈的抵触情绪和对立态度。在虎扑、知乎等以男性为主的社交平台上,不少观众对《芭比》电影的叙事逻辑提出质疑,认为其内容浅显、缺乏深度,并指责电影以"女性主义"为名进行空洞包装,实则迎合消费主义倾向。更有部分男性观众将女性观众称为"脑残粉",对支持该电影的男性进行网络攻击,甚至出现性别歧视言论。一些男性评论者强调女性应承担社会责任,如恪守传统角色定位,将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诉求解读为"自私"或"脱离现实"。这场围绕电影展开的讨论,实质映射出社会对性别议题的深层认知分歧。尽管争议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对立,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群体对"女性主义""性别平等"和"两性关系"等概念的多元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观众对电影的接纳度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其贴近现实生活的共鸣点,能够反映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也有人认为影片未能深入探讨结构性性别不平等,存在理想化倾向。相较之下,男性观众的负面评价更为集中,他们倾向于维护传统性别规范,将电影视为对男性气质的挑战。有女性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观影经历称,部分男性观众在影片关键台词出现时情绪失控,甚至出现激烈的言语冲突,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4D观影视觉。
过去十年间,全球范围内聚焦性别议题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女性主义逐渐演变为流行文化中吸引特定群体的影视类型(Jana Cattien, 2019)。《芭比》作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其在中国观众中的评价分化揭示了性别观念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复杂图景。通过分析该片的观众评论,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在女性主义认知层面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与意识形态倾向导致了评价体系的结构性分化。这种分化现象并非个例,2024年上映的《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三部本土女性主义电影同样引发了类似的舆论争议,豆瓣与虎扑平台之间的评分差异恰好印证了这种性别观念的对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生态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化特征:小红书等女性用户主导的商业平台普遍传播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话语,而豆瓣则以深度讨论与批判性反思为显著特点,其用户群体往往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与性别意识。相较之下,虎扑、知乎等男性用户聚集的平台充斥着反女权与厌女倾向的解读。B站与猫眼等平台则展现出更复杂的评价生态,女权主义与厌女情绪的对立观点时常交织碰撞,引发性别议题的激烈讨论。这一现象折射出现阶段社会对女性主义认知的多元化特征,网络舆论场中同时存在批判性女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女性主义及厌女情绪等多种声音。
研究者呼吁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上日益增多的暴力性质厌女言论,防止网络情绪演变为现实冲突。同时指出,线上讨论难以全面反映社会主流态度,部分男性因担心被贴上"不够男性"的标签而选择沉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教育背景与地域用户对女性主义的认知差异,以及平台算法机制如何影响性别话语的传播路径与受众接受度。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