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59更新:2025-07-10 18:25:29
2024年,短剧作为中国影视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持续引发热议。然而,随着2025年上半年的结束,市场情绪已逐渐发生变化——尽管热度依旧不减,但资本投入却日趋审慎,曾经的"短平快"盈利模式正被更复杂的投入产出比所取代。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短剧正在经历从"快钱"到"辛苦钱"的转型期。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初至今愈演愈烈的平台话语权争夺战,推动短剧市场持续扩张。据《证券时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6.6亿,全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34亿元,较2024年实现36%的同比增长。当前,各大互联网平台正加速布局短剧赛道,长视频平台纷纷将"微短剧"纳入核心内容战略,字节跳动、小红书、淘天、美团等企业也在强化短剧自营品牌建设或推进IP短剧化战略,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前各平台短剧频道在表面热闹的态势背后,正面临日益显著的行业困境。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制作成本激增至以往数倍,创作效率与质量双重压力叠加,导致“三集弃剧”现象频发。与此同时,平台分账回款周期不断延长,盈利难度呈指数级上升。监管政策趋严与版权纠纷加剧推动市场走向规范化,短剧行业已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进入精细化运营的深水区。2025年上半年,行业变革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短剧的创作门槛显著提高,内容生产与成本控制成为核心挑战,快速变现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近期热门短剧《家里家外》被曝制作成本达300万元,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0%的微短剧项目预算突破百万级别。随着制作水准的提升,部分精品短剧已进入"准影视剧"制作阶段,从剧本围读、分镜设计到后期精剪与宣传发行的全流程日趋专业化。这一趋势主要源于用户审美标准的持续升级与市场流量的边际递减。一方面,传统"剧情反转 情绪钩子"的叙事模式逐渐失效,低质量短剧开始遭到社交平台的主动过滤;另一方面,自2024年底起广电总局实施的微短剧备案管理及上线审批制度,导致缺乏规范的制作团队面临限流与清退,平台合作方也更倾向于选择持证机构。内容质量的提升直接反映在投资回报率的变化上,据《钛媒体》报道,多家头部短剧公司表示,以往广告投放成本占比控制在30%左右,如今部分项目在上线前已消耗80%的预算,而用户付费周期则从两周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久。
当前短剧行业正面临"快周转"模式的阶段性瓶颈。尽管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00分钟,但剧集弃坑率攀升至47%的高位,"三集即弃、一键跳过"已成为用户行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各平台为争夺流量高地,持续强化广告投放力度。值得关注的是,字节跳动在红果现象盛行时期,推出了专为安卓用户打造的免费短剧APP——木叶,意图进一步拓展下沉市场用户群体。同时,内容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霸总×傻白甜""替嫁×虐恋"等题材长期占据榜单,叙事框架与美术风格趋于模板化,导致观众普遍反映"十部短剧九部换皮",形成明显的审美疲劳。
短剧领域中频繁出现的"霸总"人设及同题创作现象已引发行业关注,短剧厂牌"听花岛"近日针对抄袭式翻拍作品《家里家外》的制作方发出律师函。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短剧的恶搞二创与剧情剧透行为,正在悄然侵蚀平台的原始播放转化率。值得关注的是,长视频平台爱奇艺已采取积极措施,将其小说频道中遴选的3万部小说IP转化为微剧IP改编专区,供合作方进行差异化创作。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在第三届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上着重指出,平台在完成基础内容储备后,应将核心资源聚焦于优质内容打造,通过头部作品实现用户规模与收入增长的双重突破。相比之下,短剧头部平台红果则更侧重于播放量数据的传播,如曾高调宣布某短剧播放量突破10亿,同时强调通过分账机制和内容供给类型化策略,吸引创作者合作并推动以广告营销为依托的商业化变现路径。
从长短视频平台玩家的策略演变可见,短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正经历结构性转变——爆款仍被重视,但相较以往对流量获取效率及爆款产出频率的追求,行业更加强调内容稳定性与品牌可持续性。在经历快速扩张后,平台方与内容制作方逐渐认识到,唯有通过创作机制优化、内容节奏把控及长期运营体系建设,才能构建起穿越周期、突破泡沫的护城河。02年下半年行业走向呈现明显特征:随着影视创作规律逐步渗透,短剧生态正向传统影视业靠拢,最终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逻辑——'剧本打磨 工业化制作 多维运营'的协同模式。具体表现为剧本前置化(项目启动即开展围读与剧本打磨,实现从段子式文本向人物关系驱动叙事的转型)、标准化制作(80集×1分钟的常规配置,引入分镜设计、美术分场、声音棚录等专业工序)以及跨平台运营(除主站播放外,需联动直播电商、社交裂变、短视频话题包装,构建'剧情 带货 营销'的复合闭环)。
相较于新兴短剧制作机构,传统影视公司及长视频平台更倾向于将短剧视为内容生态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流量驱动产物。这种定位促使精品短剧的打造不仅需要在内容质量上精挑细选,更成为IP内容多元化开发的重要起点。以爱奇艺为例,其在将《成何体统》IP动漫化后,选择在长剧上线前率先推出同题材短剧,有效填补了IP不同形态内容间的衔接空白。根据芒果超媒公布的2025年内容规划,《还珠》系列等经典IP也将通过短剧形式实现再创作,展现出IP内容拓展的新趋势。
从相关截图可见,在短剧行业步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后,后发平台逐渐意识到自身拥有的IP资源远比想象中丰富。即便是主打原创内容的短剧平台,也难以摆脱对成熟IP的依赖。以红果短剧为例,该平台不仅持续获取番茄小说的IP资源,还通过"果燃计划"引入外部优质IP,如《志明与春娇》短剧版,以及改编自票房超20亿的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羞羞的铁拳》的短剧《你不要过来呀》(由王成思出演),同时开心麻花团队亦有多部作品与红果短剧展开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哇唧唧哇曾试图通过边缘化操作将晋江文学城旗下小说《偷偷藏不住》改编为横屏微短剧,却遭到版权方坚决反对,最终以该平台于2025年7月3日宣布永久下架作品告终。这反映出尽管短剧行业以快速制作为核心竞争力,但对IP资源的重视与行业规范的建设始终相互促进。
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短剧行业正面临AI与出海两大趋势的双重影响。2025年初,AI技术在短剧创作中的应用成为热门话题,从脚本撰写到视觉呈现,再到语音合成,各类AI工具正逐步渗透到制作流程中。根据《证券日报》的报道,尽管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半年试水AI制作,但发现该技术在复杂叙事和角色情感刻画方面仍存在局限。尤其在以AI转绘技术为核心的动画短剧中,用户留存率和复播率普遍低于真人拍摄作品。而AIGC短剧领域则呈现出明显的平台集中现象,主要由短视频巨头抖音和快手的AI文生视频工具即梦AI与可灵AI主导,其他平台的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这一现状既源于当前AI生成内容技术的瓶颈,也反映了观众对AIGC作品的兴趣呈现下降趋势。近期上线的AIGC单元剧《新世界加载中》虽在前期获得一定关注,但实际播出后并未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广泛讨论热潮。
《新世界加载中》海报出海的现状折射出微短剧全球化进程中的显著分化。根据广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海外市场,以DramaBox和ReelShort为代表的平台在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取得阶段性突破,但中文原创内容因文化差异面临较大挑战,需经历深度本地化调整、剧情重构与文化适配才能实现有效传播。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市场短剧素材投放量达到8600条,较上一季度增长超20%,然而具备广泛影响力的优质内容仍属稀缺。这一现象表明,短剧行业的"快钱"模式已难以持续,行业认知正向纵深发展。2025年以来,业内普遍形成新共识:未来具有长期价值的短剧需具备IP孵化能力、内容衍生潜力及用户持续复看价值。这直接推动了行业对创作标准的升级,要求编剧既能构建有逻辑的剧情反转,又能避免过度狗血的叙事;制作周期从"10天上线"的粗放模式转向"按月打磨"的精细化运营;投资结构亦从短期流量投放演变为"剧场 续集 品牌"的立体化系统投入。
近年来,短剧平台的激励机制正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腾讯推出500万元奖金扶持短剧导演创业项目,字节则尝试"IP分账"与"剧集扶持池"计划,旨在引导中小团队摆脱对爆款的过度依赖,转向构建可持续的内容生产体系。2025年上半年,短剧行业迎来阶段性调整期,高投入的制作成本、高淘汰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长周期的回报机制,共同构成了一个比预期更复杂的生态体系。行业看似快速发展的表象下,实则暗合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唯有优质内容才能立足,专业能力决定成败,但回报周期漫长且存在不确定性。对于仍幻想"投一部赚一部"的从业者而言,这可能正是退出市场的最佳时机;而那些真正热爱内容创作、致力于打造长线作品的团队,或许正站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起点上。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