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

来源:人气:395更新:2025-07-11 13:16:01

资深弹幕视频网站用户小明在得知《亮剑》原班人马打造短剧的消息后,脑海中浮现出两个虚拟人物的激烈博弈:一个誓言要驾驶二营长的意大利炮突袭平安县城解救秀芹,另一个则直言若没有李云龙统领的独立团,观众连正眼都不会看。从早期的争议不断到如今独立发展成为内容消费的新赛道,短剧行业在摆脱负面标签的同时,通过重新配置内容流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尤其当《亮剑》等经典IP纷纷涉足短剧领域,这种既期待又抗拒的矛盾心理在观众群体中形成共鸣,也预示着短剧赛道正经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亮剑"短剧尚未开播便已引发热议,其热度可见一斑。

2010年前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亮剑》的经典台词与经典场景在网络平台实现了裂变式传播。得益于用户自主创作内容的持续创新,该剧衍生出诸如“意大利炮”“二营长”等标志性网络用语,不仅赋予其网络时代的文化生命力,更使其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IP。从制作方战略层面分析,选择《亮剑》这类国民级IP的决策显然基于其强大的市场穿透力——无论是影视改编还是短视频创作,都能在成片发布前通过社交媒体形成话题预热,实现流量先行。这种现象在近期得到印证:当“《亮剑》原班人马打造短剧”的消息传出后,抖音平台相关话题迅速吸引超827.8万网友关注;微博端新华社等权威账号联动发起#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山河回响#话题讨论;而在年轻观众聚集的B站,有UP主制作了展现剧迷对短剧企划反应的混剪视频,精准捕捉观众心理预期。

然而,据惊蛰研究所观察,这部近期引发广泛讨论的微短剧尽管集结了《亮剑》原班演员,但其与该经典作品的关联仅限于演员阵容。根据公开资料,《山河回响》作为一部微短剧,采用双线叙事方式。一条主线聚焦于电台情报员及其战友在极端环境下传递情报、守护电台;另一条则围绕2025年大学生偶然发现一台古旧电台,并接收到86年前的求救信号展开。此类设定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00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黑洞频率》中便有类似情节,韩国tvN有线台于2016年推出的电视剧《信号》也采用了相似的叙事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短剧《山河回响》似乎具有特定的历史定位。恰逢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将集中重播《悬崖》《亮剑》《闯关东》等经典热剧,同时推出《马背摇篮》《怒刺》等抗战主题微短剧。资料显示,该剧由新华社与陕西广电联合指导创作,并计划于2025年8月13日在红果短剧平台及新华社客户端首播。由此可见,尽管《亮剑》原班人马参与拍摄被解读为营销策略,但IP改编在短剧领域的价值依然显著。事实上,此类借鉴经典IP的做法已成为短剧营销的常见模式,诸多经典作品在短剧赛道上被反复演绎和开发。

从这些故事设定可以看出,尽管短剧依托经典IP进行创作,其叙事脉络却与原版长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经典IP的"长改短"并非观众所认为的随意改编,而是基于原有世界观展开的创新性衍生故事。由于巧妙植入原著中的经典元素,如叶轻眉的"巴雷特狙击枪"等标志性设定,短剧不仅实现了对原作的补充,更唤起了观众的怀旧情怀。以《庆余年之帝王业》为例,该作品聚焦于庆帝之子李云潜,在叶轻眉、五竹等角色的协助下展开夺嫡之路,最终成就千古一帝的传奇故事。通过填补原作未展开的剧情空白,同时保留标志性剧情梗,这种改编方式成功引导了原作粉丝跨平台追更。

在《庆余年之帝王业》中担纲主演李云潜的演员,此前曾出演过原版长剧中的关键配角燕小乙,并积累了较高人气。尽管部分观众认为同一IP的两部作品启用同一演员饰演不同角色可能引发角色混淆,但该演员的出色表现以及核心阵容的延续性,反而催生了“庆帝李云潜变身燕小乙”等热议话题,为短剧带来了显著的流量效应。网络数据统计显示,《庆余年之帝王业》上线72小时播放量即突破6亿,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达3亿。而在上线一年多后,该短剧在抖音平台的总播放量已突破8.3亿。

这充分表明,短剧改编并非简单地重复消费IP或贩卖情怀,而是基于短剧特有的内容呈现方式,在保留原作IP核心价值的同时进行故事创新。随着短剧逐步进入主流市场,IP改编已成为其内容创作的核心策略。早期被改编的IP多集中于网络文学,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厉总,你找错夫人了》《幸孕宠妻:战爷,晚安!》等爆款作品。然而,当前制作方更倾向于挖掘已被影视化的内容,这源于网文IP普遍存在的剧情夸张、模式单一等问题。相较于传统影视作品,短剧凭借灵活的播出渠道、更高的内容包容度,以及短剧平台的崛起,形成了独特的市场优势。因此,大量网文IP通过短剧形式实现快速影视化,既满足了平台的内容需求,也为主流影视制作方提供了新的创作路径。

当前,短剧领域正积极引入经典IP资源,这主要得益于行业向精品化转型的趋势,以及视频网站等传统内容平台加速布局短剧市场的竞争态势。新华网数据显示,自2024年起,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主管部门实施分类分层审核机制及"微短剧 "专项行动的政策引导下,行业正逐步实现从单纯追求流量到重视内容质量的转变。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行业研究机构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4.4亿元,形成稳定增长态势,或首次超过电影市场体量。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进一步攀升至6.62亿,半年内实现14.8%的显著增长。

近年来,短剧行业迅速崛起,催生出庞大的内容市场。在这一浪潮下,涵盖原创IP开发、影视内容制作等领域的企业与平台纷纷加快布局步伐。2024年7月,湖南广电旗下芒果短剧品牌举办“星火计划”暨编剧大神研讨会,宣布与风芒传媒、上海恒璨文化达成战略合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三部琼瑶经典IP的系列化短剧改编。同时,芒果系还与马伯庸的东阳行庸影视、饶雪漫工作室建立合作。值得关注的是,《还珠格格》短剧已于今年一季度完成备案流程。另一边,爱奇艺则在3月联合星空华为和欢乐时光影业,推出百部港片微剧计划,拟对《猛龙过江》《纵横四海》《精武门》《英雄本色》《倩女幽魂》《新上海滩》《河东狮吼》《警察故事》等百余部经典港片进行微剧改编。

在去年底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微短剧大赛启动仪式上,红果短剧首次推出面向全行业的精品短剧合作计划"果燃计划"。该计划通过"投资扶持"与"精品推广"两大核心模式,着力推动优质短剧的创作与传播:其中投资扶持以最高200万元资金及流量资源,定向发掘优质项目;精品推广则采用"保底收益 分账分成"机制,吸引优质内容入驻红果平台。从政策导向与平台布局的双重维度可以看出,短剧行业作为内容消费市场的新风口,正加速向精品化发展路径转型。经典IP改编既延续了短剧创作的传统基因,又凭借既有的受众基础与传播势能,成为当前及未来内容生态的重要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经典IP多次影视化改编已形成市场惯性,观众对短剧内容的高容忍度与高期待值反而为创作提供了缓冲空间。但随着IP授权成本攀升及制作标准提高,内容生产方需在把控项目质量与提升运营能力方面实现双重突破,方能实现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平衡。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