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被吹上天的国产片,也翻车了 -

来源:人气:671更新:2025-07-11 18:00:57

七年前,一部名为《无名之辈》的国产影片意外走红,凭借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成功成为现象级作品。该片在没有当红明星、缺乏流量包装的情况下,以较低的制作成本赢得了近8亿元的票房成绩,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电影成功要素的刻板印象。

当年,鱼叔曾撰文评价该片为一部充满诚意的国产电影。然而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好评时,反而认为其评价或许过高。七年之后,续集终于面世,导演与主演阵容悉数回归。在点映阶段便收获颇多赞誉,令人充满期待。

然而,结果却令人难以言喻。观影结束后,唯一的情绪便是震惊。这部名为续作的作品,更像是披着情怀外衣的商业行为——《无名之辈:否极泰来》

尽管《无名之辈》被定义为续集作品,但其叙事体系与前作并无关联。未接触过前作的观众亦可顺畅观看,然而,若脱离前作背景单独观看,则整体观感大打折扣。毕竟前作的光环效应,才能让这部续作勉强维持基本水准。

剧情相对较简单,可概括为一部综艺版《楚门的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泰国,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色彩。任素汐饰演的薛芳梅则是一位电视台导演,负责幕后制作。

为报复这位不忠的男友陈三金(章宇 饰),前女友暗中策划将其骗入名为《超级整人王:渣男终局》的整蛊综艺。该节目通过高度沉浸的互动环节,让这对情侣遭遇模拟恐怖分子实施的绑匪危机,体验前所未有的惊险挑战。

陈三金被安置在偏远山林中,经历恐吓、威胁及人性考验。全程由摄像机记录并经过剪辑与加工,其种种不堪行为被完整呈现,引发全民热议。该节目不仅令综艺热度持续攀升,更在东南亚地区掀起收视热潮。

随着剧情的深入,陈三金内心悄然发生变化,最终如同楚门一般揭开了被掩盖的真相。在经历精神崩溃与激烈反抗后,他与薛芳梅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将在故事尾声迎来关键抉择。

这一设定精准把握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以"手撕渣男"为叙事核心的情感剧集,往往通过揭露复杂的人际关系与道德困境,持续引发全民热议与深度讨论。正如去年《再见爱人4》所呈现的"盛景"般,节目对婚姻关系中的微妙博弈与情感纠葛的刻画,正契合了当代观众对人性剖析的强烈诉求。若能在戏剧创作中深入展现这些矛盾性与复杂性,无疑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社会观察价值。

令人失望的是,《拍的啥也不是》并未达到观众对“手撕渣男”剧情的期待。无论是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还是陈三金作为渣男角色的塑造,都显得颇为牵强。影片试图通过陈三金向薛芳梅索要钱财的桥段来深化两人的关系,却让剧情显得生硬而缺乏说服力。

事件源于一次电视台的改造工程,陈三金从义乌老家运送了一批灯具至现场。然而由于节目制作陷入停滞,电视台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货款。为维系老家的经营,陈三金频繁前往电视台催促薛芳梅支付款项,其强硬态度虽颇具威慑力,却常被薛芳梅以轻描淡写的方式化解。这种行为是否算得上渣?难道还能被冠以情有可原的标签吗?

或许,创作者察觉到单一的情节设定略显生硬,于是补充了一段对话。通过大量对话,着重刻画陈三金的卑劣行径:挥霍女友钱财、依赖他人供养、贪婪成性、懦弱无能、言过其实、缺乏公德......

仅依赖口头叙述的信息往往显得过于单薄且缺乏说服力,以至于官方也需特意添加「隐性渣男」标签以凸显特定的人设属性。

当今某些“渣男”群体竟已演变至令人咋舌的新境界:表面精致的圈养、隐晦的虐女、极端的杀妻……更荒诞的是,那些看似温顺、实则心机深沉的“会做饭的窝囊废”,反而在内娱圈意外走红。这种畸形的价值倒错,使得以惩戒渣男为核心的叙事主线越发乏力,甚至难以站稳脚跟。

此外,该片对综艺节目与舆论环境的讽刺手法存在明显逻辑缺陷。电影前三分之一段落中突兀出现的绑架情节,通过有意隐瞒关键信息制造紧张氛围,但这种叙事策略与讽刺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成立。

然而,当薛芳梅通过片场的秘密通道抵达演播室,工作人员高声报出节目名称的瞬间,影片随即揭开了真相:这场看似真实的冒险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随后,叙述视角发生转变,不再局限于陈三金与薛芳梅的第一人称视角,而是延伸至节目本身、现场观众,以及屏幕外所有被这场表演吸引的观众。

随着综艺节目热度持续攀升,相关问题逐渐演变为失控局面。制作方开始有意识地构建矛盾场景,刻意引导陈三金产生戏剧化反应。观众对角色态度的转变与情绪波动,又形成了节目收视率的反向支撑。这种互动关系使得陈三金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逐渐演变为当下流行的「综艺恶人」典型代表。

整体构思并无不妥,然而影片在综艺元素的运用上却暴露了明显的不足。尽管导演可能更擅长电影创作,但片中试图通过综艺形式吸引观众的部分显得颇为低级,近乎荒诞可笑。

该综艺节目的剧本设计流于表面,情节发展缺乏张力,未能展现节目对流量的过度追逐。观众态度的转变过程突兀且不连贯,使得所有参与者的行为显得不协调。整体呈现过于刻意的讽刺效果,仿佛为批判而强行制造冲突。

最终,《无名之辈》在主题表达上出现了偏差。前作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边缘群体精神尊严的深刻刻画。失去家庭的保安渴望重返警队,城乡交界处的青年执着于证明自我,性格怯懦的普通人期盼爱情的降临,身患残疾的年轻女子试图直面生命的终点……这些人物形象曾凭借独特的生命力触动观众内心,而本次作品似乎未能延续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综艺节目舞台上,陈三金的尊严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经历了激烈的肢体冲突、激烈的言语攻击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节目对参与者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在节目刻意营造的虚假威胁下,陈三金最终情绪失控。他坦白了过往的不堪经历,向公众表达歉意。然而,当目睹薛芳梅遭到'枪杀'时,他彻底崩溃,决心采取行动反抗。

电影试图通过陈三金"手撕剧本"对抗资本的剧情安排,来诠释"小人物尊严"的核心命题。当这个曾经被节目设定命运走向的角色最终挣脱恐惧枷锁,选择以暴力手段发泄积怨时,制作方为迎合收视率被迫与他共同编织复仇叙事,形成资本操控与个体反抗之间戏剧性的碰撞。

就在此时,在薛芳梅的启发下,他最终识破了这背后的骗局。他并未现身收官晚会的颁奖现场,而是独自驾船离开,前往寻找薛芳梅。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观众若想真正理解电影内核,需对陈三金这个追求尊严的角色产生共情,但叙事视角的游移导致观众从开场便陷入认知困境。故事初期以陈三金的渣男形象展开,将观众置于批判立场,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其行为逐渐展现出更复杂的维度。即便在被绑架场景中被定义为"渣男"的表现,实则暗含求生本能。陈三金始终未曾放弃带薛芳梅逃生的行动,所有抉择都与最初设定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角色形象的颠覆性转变使得剧情逻辑显得不够严密。

若从某种视角审视,剧作的核心或许在于展现镜头或媒体对个体的压迫与扭曲。然而,这种设定将陈三金彻底定位为被动承受者,而媒体、观众乃至引导其进入这场游戏的薛芳梅,均被设定为施害者。此种设定显然削弱了叙事的复杂性,使得人物关系呈现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更令人不适的是,当薛芳梅的转变与两人关系的重新修复出现时,这种突兀的转折缺乏足够的铺垫与合理性,导致情感共鸣出现断裂。

为应对这些深层矛盾,创作者构建了一个核心叙事:资本成为操控一切的终极对手。它不仅主导社会规则,更将个体异化为工具。在影片中,这一设定具象化为一位掌控全局的疯狂女导演——表面高举复兴电视节目的大旗,实则暗藏逐利之心。而陈三金看似反抗资本的举动,实则是虚张声势的反击,最终却收到一笔令其尊严受损的款项,进而与薛芳梅重修旧好。这场博弈究竟是否胜利?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取得胜利?

影片结尾,导演再次巧妙设计了一场令人意外的“雪球”式反转。陈三金与薛芳梅在片尾意外重逢,以近乎旁白的口吻向观众发出警示,暗示节目背后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这种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充满隐喻,暗示两人早将节目设定为一场精心策划的全民沉浸式体验。通过这场戏剧性的表演,两人将观众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集体参与游戏。当鱼叔目睹这一幕时,瞬间意识到自己或许成了这场骗局的参与者,而潘斌龙的“黄渤模仿”不过是整场演出的冰山一角。

不仅仅是两位优秀演员对剧本质量的忽视,更反映出整个制作团队的懈怠。

这不仅关乎导演借助前作光环进行复制粘贴式的创作,更是在令人如坐针毡的两个小时后,影片漏洞百出的弊端逐渐显露。当第三部的预告片悄然浮现,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或许连第二部的剧情,也不过是为第三部铺垫的伏笔。因此,这部影片的制作似乎完全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令人深思的是,影片的现实价值并非总是积极正向。在展现诈骗骗局的同时,却暗含着自我设局的隐喻。剧本中的权谋设计与制作层面的操控手段相互呼应,若持续维持这种状态,社会底层难以突围,而命运的逆转或许将成镜花水月。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